12层以上居住建筑,底层需设置绿化架空层,层高不得小于3.6米;市内东西向和南北向主干道将分别走“亚热带风情”和“乡土生态风”路线;每3万—5万人口应至少设置一个居住区公园……记者昨日获悉,《南宁市绿化**导则》获市政府批复实施,试行期一年。
12层以上居住建筑需设绿化架空层
今后,南宁的绿不仅仅存在于道路旁或者公园里,而是全方位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包括强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及大型建筑群立体绿色平台的设计等,从竖向、纵深上丰富城市空间层次感,加大城市绿量。
南宁的不少住宅小区,底层都设有架空层,但通常被用作停车场或商铺。对此,《导则》明确提出,12层以上居住建筑,底层需设置绿化架空层,层高不得小于3.6米。商业综合体项目鼓励在转换层设置绿化架空层。业内人士表示,底层设置绿化架空层可以有效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居住品质。
外墙如同城市的“脸面”,墙面绿化自然必不可少。《导则》提出,建筑物外立面绿化,鼓励采用生态建筑形式,宜在外立面栽植攀援植物或在架设载体上栽植悬垂植物。毗邻城市街道的单位、居住区应采用通透式围墙,透空透绿,与城市景观融合。在植物品种选择方面,应尽量选用速生攀援植物。
去过南宁市**展示馆的市民,都会赞叹其屋顶的绿化景观设计,置身其中仿佛漫步热带雨林。今后,这种屋顶绿化将在全市推广开来。《导则》提出,平屋顶及屋面坡度小于15的坡屋顶,应做屋顶绿化;平屋顶适用于花园式、组合式或地被式屋顶绿化,坡屋顶适用于地被式屋顶绿化。植物**应遵循植物造景多样性原则,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缘植物等为主,适量种植小乔木,严格控制大乔木。
旧城改造优先满足居住区公园建设
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有公园,但独具特色的并不多。因此,《导则》提出,全市性公园的主题、风格应避免重复主题建设。
社区公园因其方便、就近的优点,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导则》对社区公园做出细分及规范,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大类。
居住区公园人均1.5平方米,单个社区公园面积不小于1.0公顷,服务半径500—1000米,每3万—5万服务人口应至少设置一个。对于城市旧城区改造,应优先满足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要求,落实相应公园数量和面积。广场舞噪音扰民是当前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导则》特别提出,居住区公园内各类活动设施应集中设置,并采用绿化与周边住宅进行隔离,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对室内生活的干扰。
小区游园人均1平方米,单个社区公园面积不小于0.4公顷,服务半径200—500米,每1万—1.5万服务人口应至少设置一个。应尽量方便附近地区的居民使用,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绿化基础,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
考虑到社区公园特殊性,在植物品种上也有讲究,《导则》建议宜以“果化、香化”为特色,严禁使用危害人体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不宜选用挥发物或花粉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植物,多合理配置具有保健作用的植物品种。
快环外环化身“绿环”“生态环”
每一个初到南宁的宾客,都会惊叹于她的“绿”。“中国绿城”的名片由来已久,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和格调,《导则》给出了答案。
**的总体目标和定位为:依托南宁市山水相依的生态格局条件,在绿城、水城的建设基础上,结合本地历史人文特征,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重点打造生态化、森林化、多样化、多彩化、本土化及低成本化的城市绿化景观,使南宁市成为具有壮乡首府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型生态园林山水城市。
“一路即是一景,东西南北各不同。”《导则》提出,南宁市道路建设必须预留路侧绿带。市内东西向主干道以棕榈科植物为特色,体现亚热带风情为主;南北向主干道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体现生态城市风貌。
快速环道和高速公路外环将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双环特色。快环为“绿环”,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为基调,在重要路段、节点以及路口等处以开花和色叶植物为亮点进行强调和引导;外环为“生态环”,保护利用原有植被,种植耐瘠薄、抗干旱、管理粗放的品种,构成城市“生态林环带”。
突出“一片区一特色”,根据城市功能分区进行片区道路绿化设计,体现不同片区的道路在绿地布局、景观**、树种选择上的区别。毗邻商业区的道路,应加强观花、色叶树种的运用;毗邻居住区的道路,应加强遮阴、香花和观果树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