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街,是一个有着浓郁南宁历史的地方,这里凝结着老少南宁人的情结,汇聚着世代相传的传统小吃。随着历史的变迁,水街的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5月5日,记者在西乡塘区华强街道办事处大同社区了解到,伴随着一期旧城改造的完成,全新的水街面目逐渐呈现。未来,水街将成为文化历史街区,给南宁人以及外地游客呈现一个汇聚南宁小吃的美食天堂。
未来不久
将打造文化历史街区
从石巷口搬到醒汉街便民菜市的阿二木瓜刀豆辣椒摊前,老板娘韦大姐正忙着做生意。别看这家摊位不大,但青瓜、黄豆、木瓜、萝卜等各色小吃就多达十多种。韦大姐说,这全是他们手工做出来的小吃,手艺是家婆传下来的。
而此时,“正宗玉林真功夫”牛肉丸的老板娘,刚用手工打出了一锅牛肉丸子,嚼劲十足的牛肉丸、猪肉丸全出自她的双手与木锤子。老板娘在水街捶了10年牛肉丸,如今已是远近闻名。
梁俊雄说,这些以前散落在大同街、石巷口、壮志路的临时小摊位,在旧城改造后,被他们引导到了醒汉街的便民菜市内,让市民们前来水街一带买菜时,也可以找到这些小吃的踪影。
当然,这还不是水街的*终面貌。目前,西乡塘区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水街的建设打造,对于水街片区的功能定位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旅游、商业古街区,功能分为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
未来,水街将会是一条文化历史街。**步是重点是要打造好旧水街(含大同街一里、二里、三里)和醒汉街。水街街道设计构想,保留原有商业业态,适当增加普通餐饮业、休闲文化娱乐业。**设计以水为主题,设计灵感来源于“水街”之名,是对“水街”这个概念的一个响应。设计一条贯穿水街的人工水道来整合沿线各饮食文化主题的景观小品和其他元素,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街景观体系。设计目的是致力于打造一条代表南宁传统餐饮小吃文化的特色饮食街。
老水街,新生活。水街仍是以前的味道。很多人担心,老水街片区旧城改造后,会不会失去原来的历史韵味呢?记者了解到,按照“历史与现代交融、居住与商业结合”的要求,水街的建筑风格,主要是片区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格特征,呈现出传统居住风貌、传统商业风貌、现代居住风貌、现代商业风貌等多种建筑风貌类型,努力实现南宁版的《清明上河图》。
水街旧城改造效果图
越来越好
传统小吃登上大雅之堂
老水街,作为一条汇聚着南宁各色传统小吃的聚集地,其低矮阴暗的环境一直是软肋,让很多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以及吃货们觉得美中不足。
市民梁荣说,2009年,他有三个朋友从外地来南宁旅游。为了让他们尝到南宁特色的粉饺,他专程带着朋友来到大同街的阿甘粉饺尝鲜。这家粉饺店开在老旧居民楼的一楼,几张桌子拥挤地摆着,店内光线不足,墙面泛黄,朋友都不怎么敢下筷子。
“味道虽然很好,但环境确实太差。”市民经先生说,以前他也喜欢到大同街吃天天生榨米粉,可米粉店的环境让他不敢恭维,板凳黑糊糊的。由于位置太窄,有时还得坐在居民楼下的空地上吃,外面就是摆摊卖菜的。
黄阿婆粉虫店,是因为年迈的黄阿婆流传下来的手艺而出名。这南宁特色的粉虫,曾经勾起过多少人肚子里的“馋虫”,可狭窄的临街铺面,人来人往的灰尘,小家庭作坊的环境,或多或少让食客们觉得有些别扭。
水街旧城改造,人们*关心的是,这些小吃还在不在?在大同社区主任梁俊雄的带领下,记者探寻了一番水街小吃。在邕江一品的惠民码头,备受市民喜爱的天天生榨米粉、阿甘粉饺、远红生榨米粉等均可以吃到。
中午12时10分,远红生榨米粉店里已经是食客满座,刚买票的还得四处找位置。在惠民码头一带,随处可见三三两两冲着水街美食前来的食客们。味道仍是以前的味道,可宽敞明亮的店面,让人觉得卫生舒服。
“旧城改造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引导这些传统小吃美食提升档次。”梁俊雄说,在社区、街道的沟通引导下,将这些曾经寄托在居民楼的各类小吃,从阴暗、低矮的环境中,逐步引导到这些新建的楼房中,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更带动了周边的消费群体。
越来越美
老水街在逐渐“变脸”
水街,仍是原来的名字,但随着旧城改造的逐步进行,水街一带的原貌几乎难以找寻了。“以前我来水街时,还在大同街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买过小吃。”在惠民码头前,老居民周雪梅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的水街一带,部分老旧房屋已被拆除,大同街、甘棠街等一些老旧建筑也被邕江一品等新楼盘取代。我们只能从目前仍未改造的部分低矮建筑,找到当初水街的大致轮廓。
水街片区所辖的水街、甘棠街、大同街、仁爱路、醒汉街、石巷口等一带,均属于大同社区的范围。老水街的“变脸”,大同社区居委会可谓是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眼看着低矮的楼房变成了明亮的高楼,狭窄的街区变得宽敞,大同社区书记何刚燕欣喜地用“老水街,新生活”来形容水街的变化。
何刚燕说,祖辈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生活了数十年,虽然也是对老街区充满了不舍和留恋,但他们也明白,这一带的破旧低矮与繁华的城市越发格格不入。旧城的改造,是如此必要和迫切。
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动员和工作后,水街片区**期的征地拆迁工作得到了居民们的大力支持。就算一些暂时没明白政策的“钉子户”,在工作人员讲清楚政策后,**也欣然签约同意拆迁。
目前,一期涉及的190多户拆迁户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二期征地拆迁工作正在逐步推进。80多岁的老居民周老伯一辈子住在大同街的大板房里,**次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他还意外地抽到了门外有200平方米平台的新房,老人家乐得赶紧邀请何刚燕去家里做客参观。